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详细内容详细内容 County news content
详细内容
  • 2013/12/2德州:“两区同建”走出城镇化新路径
  • 山东省德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,农业人口400多万,“两区同建”前有8319个村庄,村均547人,500人以下的村占57%,最小的村只有29人,多年来,村多、村小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德州农村的发展。为此,从2008年起,德州市从推进村庄合并入手,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探索。首先,按照“地域相邻、产业相近、人文相亲、尊重民意”的原则,将全市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行政社区。2009年下半年,按照“凡合必选”的原则,选出了社区“两委”班子。
      长期以来,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,环境一直较差。在征得95%以上村民同意的情况下,2010年下半年德州市本着“抓点带面、重点突破”的原则,开始按小城镇标准建设农村社区。
      新建农村社区按照“五化八通八有”(硬化、绿化、亮化、净化、美化;通水、通电、通暖、通气、通油路、通电话、通宽带网、通有线电视;有幼儿园、小学、敬老院、卫生室、警务室、超市、中心广场、社区服务中心)的标准实施建设。同时,突出生态文明要求,保持和发扬农村传统生态和地域特色,社区绿化率不低于25%;坚持规划高标准、高层次,农村社区原则上规划5000人以上,乡镇驻地社区规划1万人以上。通过规划,3070个行政社区,又逐步调整优化到710个居住社区并建点。这样不仅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得到充分使用、共享,还可以大大减少基础设施的投入。此外,民政、计生、就业、社会保障等县级部门的审批、服务、管理职能也都全部向农村社区延伸,建立健全自治章程和民主管理制度,初步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让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便利和服务保障。
      走进德州禹城市房寺镇邢店社区,平坦的水泥道旁,清一色的二层小洋楼依次排列,院前屋后干净整洁。村民姜明祥大爷的家就在靠近路边的一栋。“过去农村家家户户养猪、养牛,不仅味大,而且家里和村里的环境也差。现在来这儿住了,你看这路多通畅,空气也好了。条件这么好,花钱却不多,你看俺这小楼226平方米才15万多元。”姜大爷高兴地说。
      德州市委副书记、市两区同建指挥部常务,副总指挥满春重对记者说:“‘两区同建’对农民来说,是低成本城镇化的选择。如果让农民进城实现城镇化,以农民的资产进城买楼,买不了个楼角。而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,在本地实现城镇化,用原有的老房补偿再添上点钱,就能换个两层别墅楼。”
      目前,德州市建成和在建农村社区378个,15万农户告别了原来低矮的平房,住进了设施配套、生活便利、环境优美的新社区,实现了就地城镇化。
    如何才能让住上好房子的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?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说:“‘两区同建’关键在‘同’。我们在居住社区附近建设了产业园区,让农民社区居住,园区增收。产业园区是居住社区的支撑,没有配套的产业园区,新建社区就会成为新的‘空心村’。”
    为此,自2011年起,德州在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,全面启动了农村产业园区建设。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,以产业发展推动社区建设。按照每个社区都有产业园区、每个园区都有主导产业的思路,宜农则农、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,在全市规划了农业、工业、商贸产业园区1538个。目前,已形成规模的园区有399个。
    “还是在家门口打工好,挣钱和外地差不多,但生活质量却大不相同。吃的便宜,不用租房子,还能天天见到孩子,也能照顾家里。”陵县边临镇贾庄村村民张敏感慨地说。以往,每年春节过后她都要外出打工,但在边临镇实施“两区同建”后,张敏所在的村庄与附近几个村合为一个大社区,统一盖起了楼房。社区附近的产业园里,新建的纺纱、服装、木材加工等十几家企业也都开始招工。张敏一家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三室一厅的楼房,她本人也在恒宇纺织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。
    产业园区,不仅解决了农民就近就业问题,也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,实现了农民“离土不离乡、就业不离家,进厂不进城、就地市民化”。目前,德州市近30万农民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,2012年德州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600元,比2008年增长69%,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,其中,来自各类园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%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跃居山东省首位,广大农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,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。
    “两区同建”在为年轻农民家门口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的同时,不仅提高了农民眼前的生活水平,保证了农民的长远生计,更解决了全市15.6万留守儿童、24.5万留守妇女、42万留守老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,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。据德州市人社局调查,2012年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,75%的人选择留在家乡生活就业。
     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强力支撑,只有农业实现现代化才能把农民从第一产业上解放出来。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土地流转,规模经营。自2008年“两区同建”开始之后,德州市就规范、引导、鼓励村民进行土地流转。齐河县大黄乡石碑杨村农民王成亮就通过土地流转,把该县赵官镇和胡官屯镇的11个村庄相连成片的1.32万亩土地都承包了下来。单户农民如此大规模流转耕地在山东省还是首例。
      全国著名“三农”问题专家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到德州考察后指出:德州的“两区同建”,找到了城镇化的切入点、总抓手。通过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城市化重心下移,加速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培育和成长。而在社区半径1公里之内布局产业园区,让“工厂跟着工人走”,既可避免城市人口过度集中,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,这是对规避城市化进程中的“城市病”和“农村病”的有益探索,对中国广大传统农区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具有示范意义

上一篇:   管窥“管庄现象”
下一篇:   潇湘国际影城落户湘中城市广场